信仰文摘

Friday, May 26, 2006

 

圣经人物-保罗

迈尔博士(F.B.Meyer)
http://cclw.net/other/Meyer/Paul/index.html
要知道自己是对或错,只有一种试验方法,就是我们对耶稣基督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属灵生活只是在主的外围兜圈子一一即使是钻研基督教教义、为主服事、或专注圣洁生活的原则—一终究会让我们失望落空。相反的,主若是阿拉法,又是俄梅戛;小管我们的信心如何轻弱,只要肯仰望他;认真追求认识主复活的大能、愿意与主一同受苦以认识基督为至宝,而视万事为有损的一一一我们就能在生命的奥秘中,持守平安的心,也不惧怕白色大宝座的崇高要求了。

------------------

未来的使徒保罗须深入研习犹太律法。这里的「律法」,不单指狭义的道德规条或献祭的仪文,还包括犹太拉比对摩西五经所载律法的详细注解及添加的繁文缛节,例如什么肉不可吃、饮食的注意事项、种种的礼仪、洁净之道、隧饰的长度、条数、酒如何过滤以免有死苍蝇掉进里面、什一奉献该纳的薄荷茎和花、准确丈量行程,以免超出安息日规定的合法行路哩数。德高望重的拉比往往整个星期都在思考如何守下一个安息日才妥当合宜。这套律法的枷锁沉喧得无人能忍受一一一甚至连彼得也说他们及他们的祖先都无法承担得起这个重负一一除非他和保罗一样,「按著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路德马丁在罗马天主教的薰陶之下成长,他了解整个天主教体系的无能,无法平抚人的良心,带给人平安。所以他走出这条死胡同之后,也能指引他人逃生之路。同样的,大数的扫罗也必须亲身经历其中的窘境,才能清晰阐释在基督里蒙释放、得自由的真义。

这个十分圣洁的教法师,一方面笃信犹太百姓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又能从文化、人性的宽广角度来看所有的问题。

未来的这位使徒须对周遭的世界有广泛的知识。作一个得人的宣教士,必须先对人有深刻的认识。要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为要得著一些人,他就得熟悉他们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想、人生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可能像保罗一样调整自己去顺应文明的希腊人、实际的罗马人、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罗马巡抚非斯都、犹太王亚基帕、奴隶阿尼西母、及他的主人腓利门。

------------------

在当时的耶路撒冷翻腾的风潮中,融汇了三条思想的主流。第一就是迦玛列、大数的扫罗,及其他文士所代表的法利赛派。他们的共同特性是:极端的虔诚、保守,重视祖先的遗传、礼仪、律法和圣殿。他们深以亚伯拉罕的子孙自豪,以有分于神的约感到荣幸,而割礼即是看得见的印记。他们所谨守遵行的律法,正是神在西乃山向摩西昭示的。在此之上,还有博学的拉比附加了无数琐碎、详细的规矩,他们也毫不置疑地服从。至于圣殿,则是整个民族生命的重心。他们只认定一个祭坛、大祭司、圣所。虽然圣殿成了藏污纳垢的贼窝,他们却认为无伤大雅。就像耶利米时代的犹太人一样,他们极端偏狭、自义、善于诡辩、武断、狂热、骄傲。视选民的特权为安全的保障,却抗拒先知的劝戒呼吁;笃信犹大教传统的功效,却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满不在乎——这就是当时正统、保守的犹太人的写照。
第二主流则是犹太的基督教会,以主的使徒为代表。他们没有口才,学问涵养也不深,更不懂如何建立新宗教的组织体系。他们从来不敢奢想有一天他们所传扬的真理会取代犹太教,且独立于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体系之外。主耶稣为他们立了榜样,谨守遵行犹大的仪节规矩,他们不仅效法,也以此教导跟随者。他们仍在会堂聚会,遵守祷告的时辰,按时到圣殿敬拜,给儿孙行割礼。若非司提反的辩解及枰击,他们可能只是犹太的另一新宗派。只是因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有别于其他宗派罢了。
最后,就是希腊化犹太人的改信者。使徒行传第六章第一节特别提到说希腊话的犹太人。第九节又提及他们所参加聚会的各处会堂——此派以司提反作代表。
希腊化犹太人的起源可追溯到犹太人亡国被掳的时期,从此他们分散各地,同时也把犹太人的思想散布世界各方。后来与尼希米及以斯拉重返圣城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犹太人,大多数仍选择留在外邦。他们慢慢迁徙扩散,足迹遍布小亚西亚,或在海岸城市经商,或在高地放牧,所到之处必建立犹太会堂。后来在埃及各大城,特别是亚历山太,希腊繁荣的商港,罗马帝国的大都会,处处著得见这些容貌及风俗特殊的外地人。他们每到一地,就卖力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即积聚大笔财富。久而久之,他们也受外邦文化浸染。
耶路撒冷及犹大地的犹大人对异教抱著敌视远避的态度,划地自限,故步自封,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偏狭、苛刻。反观那些痕迹天涯的犹太人,则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世俗主义化。他们逐渐淡忘希伯来母语,改习希腊文。读的圣经也是七十译本希腊文版;他们的子孙逐渐吸收希腊文化及哲学观,学会从整个人类历史去寻索神的旨意。虽然他们的祖先得天独厚,但神并不因此就不在各地留置一些见证人。虽然被迫远离圣城,在某些特别重大的节日,他们也千里迢迢跋涉返乡,参加圣殿的敬拜仪式。他们藉著光大当地的会堂来弥补这样的缺憾。虽身处异乡,他们仍坚持犹太的传统,照样谨守安息日,定期敬拜,研读律法书。他们也接纳渴慕的外邦人,并不加以排斥。这些豁达、包容力强的犹太人,在外地闯出一番事业,到了老年勾起落叶归根的乡愁。许多人就返回家园,定居耶路撒冷。他们所聚集的会堂件并就以原先的旅居之地命名,如:古利奈、亚力山太、基利家、亚西亚等。有趣的是,基利家的主要大城就是大数。

这一幕也深深影响保罗:殉道者脸上的荣光;仰望天上异象的神情;他所讲的那番话;他的忍耐及饶恕的慈心;众人用石头把他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他却安详地睡了一一这一切叫他永远难忘。许多年之后,当地自己也面临类似的仇恨场合时,他追忆为主殉道的司提反,而能坦然视跟随他的脚踪为莫大的光荣。后来他的许多动人的见证,也都仿效那段永志不忘之见证的模式。不仅司提反所提示的申申基督国度属灵的一面一一一深深影响他日后的教导和服事内涵,司提反那刚正、慈柔、高贵的操守人格所焕发的荣光也深深嵌人他的灵性里,以后在他遭遇困苦、患难、匮乏、逼迫、混乱时,也同样绽放无限忍耐、圣洁、恩慈、谦和、仁爱,及对圣灵的顺从。
因为圣徒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肯为主舍了,教会的见证才突破一线生机。殉道者的血是教会扩展的种子。花被摧残,却促使它的花粉得以广传远播。逼迫者被他所逼迫之人的忍耐所征服。作见证害死司提反的人把衣服脱下,丢在扫罗的跟前,这少年日后却要披上为主殉道之先知的圣袍,步其后尘,走完他未完成的路。

------------------

「一颗最骄傲的心,已在我里面谦卑;
蔑视你,与你为敌,顽强不驯的意志
也被你,我的神,安抚!
从此我已属你所有
惟愿你的旨意,而非我的,成就;
承认你,永生之道,
为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生命的主,
你的十字架乃是我的标记!」
一一一宏恩(w。 HOne )

亚拉伯可能指的是西乃半岛,那里人烟稀少,地形特殊,因摩西、出埃及记、以利亚的史迹而闻名于世。

这颗渴慕的灵魂,置身荒凉的山野间,有何样的感慨啊!摩西在此会与神面对面,那燃烧荆棘的火焰如今则燃烧在他心中,他也与耶稣面对面。神在此向摩西昭示会幕的蓝图,主也将教会的远景启示了他。在此摩西会击磐出水,那磐石就是基督。以利亚会逃亡到这里的山洞,听见微小的声音向地说话,他自己不也听见同样的声音吗?每天,他餮风宿露,与苍天星辰、日月云霞为伴,思想神创世造物的神奇。

几乎每个伟大的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旷野经验,在隐匿、苦难、绝望或孤独中,锤炼高洁的心灵。主自己也会被领到旷野受试炼。我们也都须到旷野去学功课。

------------------

扫罗退居大数的四、五年间,在等候主差遣的期间,他可能并没有停止在附近地区为主作见证,很可能他已开始遭受一些迫害与苦难。我们都熟悉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所列举的那些折磨:多受劳苦、受过重的鞭打、屡次冒死、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三次遇著船难、困在深海一昼夜;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而哥林多后书是写在他被遂出以弗所之前,因此是发生在使徒行传未后数章所记载的各种苦难试炼之前。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从他开始跟随主的那一天起,他就与受苦的主一样,行路坎坷,饱受憎恨、排斥、蔑视、逼迫,为赢取得胜的锦标。

使徒保罗想像自己不再是捧著香炉的一双手,而成了香气本身。「我们在神面前……都有基督馨香之气。」换言之,我们的生活言行让神回想到主耶稣在世时的种种。这就好像神观察我们每日的生活,在我们身上看见了耶稣,而想起那可贵的生命为神摆上,当作祭物,散发芳香之气。这是何等大的考验!你我的生活可散发耶稣的香气?神在我们的生活言行中可看到耶稣的形影?在我身上是否有讨神喜悦的香气,日日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遵行神的旨意、为荣耀神而受苦、活出他爱子的生命?

------------------

安提阿是个美丽、繁华的都市,藉著欧隆提斯(Orontes)河与西方世界的商道相连,而从美索不达米亚及亚拉伯来的骆驼商队,也把东方世界的商品穿过黎巴嫩的山道运到此地来。所以安提阿市成为新苗世界交会的商业、文化中心,号称为「东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形形色色的文化都可在此城市看到。它在基督教历史中亦享盛名,只因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使徒,在扫罗的逼迫下,逃离耶路撒冷,而到希腊人当中去传福音。悔改得救的人即组成了教会,不再墨守犹太教的繁文缛节。而且这批「道」的信徒是最早被冠上「基督徒」的头衔。这新名称意谓安提阿的百姓意识到有一新的宗教团体正在成形。第一次宣教差传就是从安提阿起始的。在使徒时代后期,安提阿亦因伟大的圣徒、殉道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而闻名于世。
安提阿市的人种复杂,但以希腊人居多,因此社会风气开放自由,文化学术气息浓厚,艺术、竞技、戏剧的活动繁多。整个城市充满充沛的活力、朝气,但道德方面则流于淫迭放荡,很需要生命之泉来涤清其浑浊堕落的泥沼,可是教会的领袖们没人敢带头率先行动。在耶路撒冷的彼得及其他使徒,从哥尼流家发生的奇事,才刚悟知神准备给外邦人悔改蒙恩的机会,不可能立刻采什么行动。因此就靠几个希利尼的犹太人,居比路和古利奈人,突破几世纪来的障碍,开始向安提阿的希利尼人传讲耶稣基督。圣灵大大祝福他们的话,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十一19一21)。

------------------

十四年前--哥林多后书十二2-5

「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密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为这人我要夸口。」
起初我们以为保罗所描述的是别人的经验,因为他似乎故意区分这个蒙启示的人和他自己一一一「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但再继续看下去,保罗说他不愿夸口,是怕因自己所得的启示而自高自大,由此可见他所描述的,实在是他在第一次出外宣教途中,所经历的一次荣耀异象——是那么特殊、那么宝贵、充满属天的荣光,以至于过了十四年之后,仍觉历历如昨。
这样的经历也许发生在他极痛苦的时刻。有人猜测他被提到乐园的经验正好是在路司得遭石击逼迫的时候。即使有这可能性,他所见、所听的却是言语无法形容的。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也看见天门敞开,也一样无法以笔墨形容乐园的荣耀景象。事实上,乐园若是言语可描述、人所能想像,那就平凡无奇了。神在人心设定了对永恒无限的向往。有时在沉思中,看到彩霞满天的绚烂,聆听一曲如泣如诉的琴声,凝视浪潮退下鹅卵石沙滩的旖旎,欣赏亮丽的春阳抚弄著风信子的嫩绿,你的心房会涨溢著难以言宣的欣喜之情。在这样的时刻,也许你能体会何以使徒所见的乐园景象是形容不出来的。


引导的功课--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每当我们要为神作某样大工程时,往往会遇到人的阻力,而且常是来自我们所亲爱的同工。再没有比这更为难的考验了。人很难既坚定又温和,既刚强又柔美。因此要」、心提防这方面的试探。如果你不得不与同伴发生歧见,也要本著爱心行,让他们觉得你是为真理而坚持,不是为个人的意气。即使罗得与你争吵,也不必和他争公道,给他所要的,和和气气地分道扬镳吧。神将补偿你比失去的更多。最重要的,不可心存怒气恼恨,以至失去了圣灵的同在。只有在爱的气氛里,圣灵才能彰显其恩惠。

离开路司得,保罗和他的同伴来到弗吕家和加拉太一带的高地,每到一处教会,就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接著他们原定要到小亚西亚几个大城,像歌罗西、老底嘉、以弗所,那里的外邦人多半还在黑暗中,尚未接触信仰之光。但「圣灵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后来保罗在小亚西亚一带为主作了许多美好圣工,但当时圣灵却关闭福音之门,因为时机尚未成熟,还不是向撒但国度中这几个固若金汤的据点发动攻击的时候。当地的开荒工作留待亚波罗去进行,保罗和提摩太尚须接受更深一层的操练,才能去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何况当时有更需要他们去支援的地方。
于是他们改道往北走,本想到黑海边的一个重要大省庇推尼去,可是来到每西亚对面的罗马大道上,正准备离开小亚西亚到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
起初他们往西被圣灵阻止,现在往东北去又行不通,只有继续往前走。来到大道的尽头,就是靠海的古城特罗亚,也就是希腊有名的木马屠城记发生地。在那里他们遇到路加医生,使徒行传这段叙述的人称代名词也改为「我们」。在特罗亚,保罗看见一个异象一一有一位,马其顿人呼唤他们过海到欧陆去宣扬福音。

圣灵引导这一行人的方法是很有意思的。每当他们想走一条不正确的路线,圣灵就及时制止。他们往左要进入小亚西亚,被圣灵阻止;他们欲往右到庇推尼,又遭拦阻。圣灵把两边的门都关闭,他们别无选择,只好往前直走。在通行无阻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是走在主所引导的正道上。
每当你对前面的路茫然不知何所适从时,就当顺从圣灵的引导,求他关闭所有的通路,只留下一条正确的。既走上主所呼召的道路,就当勇往直前,不再三心两意,除非神在半途中清楚指示你作别的事。否则,若无拦阻,在没有特别指示下,即意谓你走的路是合乎神的旨意。天路客啊,耶稣的灵要引导你,就像当年他引导保罗一样。你要细心敏察圣灵的禁令,如果诚心祷告,又无显著的拦阻,就要相信你是走在正路上。「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你的灵本为善,求你引我到平坦之地。」
如果答覆是闭锁的门,不要感到诧异。虽然左右的路都不通,前面却有一条敞开的路通往特罗亚。在那里,路加等待著你,又有马其顿的异象要指示你前面的路。有更广大的机会和忠诚的朋友在迎接你。


「又软弱又惧怕」--哥林多前书二3
当他提到复活的主题,听众当中有许多人开始讥诮他。希腊人注重今生今世的成就及生活上的收获,对未来不可知的命运则抱著怀疑的态度。因此保罗这次布道,斩获甚少,只有一位官员丢尼修,一位妇人大马哩,和少数几个人信从他。吸引马其顿那批单纯市井小民的福音,对于受高等教育的雅典知识分子,却不容易接受。就我们所知,使徒保罗终其一生没有再重访雅典。他黯然离开这个文明城,往哥林多去了。一路上心情沉重,思潮起伏,一方面挂念那些稚龄的教会,渴盼再见提摩太和路加,一方面又揣测未来那些世故、有文化涵养、能言善道的哥林多人将会如何接待他。不过无论如何,他定意不传别的,只传耶稣基督和他的十字架,而且要禁戒自己用高言大智、流利动听的言语去说动他们,免得基督的十字架因而落空。

更叫福音兴旺--腓立比书一12-13

该撒利亚。在该撒旧官的禁闭室里,保罗被囚禁了两年,但容许亲友来探望、供给他。对于该撒利亚及邻近地区的信徒而言,这是莫大的福气!很多人相信路加就是在这时期,日夜与保罗讨论,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路加福音」的。果真如此,这两年是一刻也没虚度的。两人专心致意于准确地追溯、记录他们从见证人所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而保罗在这两年间,对真道的体认也更上一层楼。只要比较一下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哥林多前后书、罗马书、加拉太书,和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就可看出其中的差别:他较少为个人的动机及行为辩护,更多阐释信徒与主生命的联合;较少在教义上探讨基督的工作,更多融合在他里面;旧约的分量减少,新约、君王及来生的盼望增多。虽然他身陷囹圄、遭捆锁患难,然而他那不屈不挠的斗志仍不停在飞腾、突破,能挣脱牢宠,继续以宝贵的信息,造福众教会,给后世留下不朽的狱中书简!

「比众使徒格外劳苦」--哥林多前书十五10
但归根究底,这一切所奠基的根本信念只有一个,就是:不是他能作什么,而是因神的恩典、神的能力透过他动工,他才能有所成就。他常说靠自己不能作什么,而是基督在他里面动工,否则一切作为都是草木禾秕,算不得什么。他其实并没有为基督作什么,只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献上,让基督的能力渗透全人,再焕发出荣光,照亮人们的心房。他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洁净自己,随时预备让主使用。
这是每一位基督徒工人当学的首要也是最终一课:手洁心清,存单纯的动机,让个人的意愿不与基督的旨意有任何冲突,时时调整、预备,静候神的差遣,让神在心中动工,使你愿意去作讨他喜悦的事情,不须顾虑自己能不能作,凭信心让神透过你成就一切。
存这样的心态,你就不至于怯懦,也不会骄傲。你不会怯懦,因为在你里面有强大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著你。你也不会骄傲,因为你根本没有什么可自夸的。「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锯岂可向用锯的自大呢?」
这段话可以应用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对于那些必须从事神为他们安排的受苦、忧患的事工的人,或是那些照顾小孩的人,或是在家中料理琐碎家务的人,都不例外。我们无论作什么,所服事的对象乃是那位判断人的主。他所作的判断不是我们作了些什么,而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工作;不是我们工作的宽度,而是深度;不是我们工作的成效,而是我们放了多少心进去。

字是何等的大--加拉太书六11
根据一般学者推测,加拉太书的最后一段不是出自书记的手笔,而是保罗亲笔写的,其篇幅也比其他书信结尾问候语长得多。通常,他只在信尾附加几笔,如歌罗西书的结语:「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可是对加拉太各教会,他却以冗长的叮咛再三强调,并亲笔书写,只因为他的权威在加拉太人当中并未受到尊重,屡遭攻讦。由于视力不佳,他所写的字体大而难看,他特别请当地信徒多多包涵。
我们也可把他的话当作一种比喻:他的书信在整部新约里占的分量何等的大!就长度而言,它占了全新约的四分之一。但其重要性当以质而非量来估计。在放到天平上秤重以前,先想想你手上捧的是何等珍贵的财宝: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的爱训;罗马书第四、第五章关于称义的精辟之论;罗马书第八章阐释圣灵工作的荣耀扉页;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关于复活得胜的盼望;以弗所书第五章揭示主与属他之人间的大爱一一教会所承继的这笔无价的资产,固然是圣灵的作为,也实在是保罗的功劳一一他乃是圣灵工作的器具。圣经中许多宝贵、发人深省的字句,都反映著这位外邦使徒那温柔、热切、诚挚的心灵。
保罗的书信充分流露他的真情至性,字字句句是以笔墨和著血泪铭刻在人心版上。每封书信都是有感而发,例如腓立比书是在收受教会托以巴弗提送来的馈赠,感念其爱心而写的;哥林多书则是在听革来氏家的人提起哥林多教会中有分争结党之事,痛心之馀写下的劝诫。正因为他的书信充满感情,及对话般的生动、恳切,彷佛与亲近的友人话家常一般的亲切自然,所以它们会如此打动人心。


我所知道最好也是最自然的分类法,就是以下这一种:
论及未世的书信: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反犹太教的书信: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罗马书。
基督论、反诺斯底派的书信: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以弗所书。
教牧书信:提摩太前书、提多书、提摩太后书。
底下让我们依次来探讨。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一一帖撒罗尼迦前书大约在主后五十二年写于哥林多市。在马其顿迭遭敌挡迫害之后,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留下提摩太处理未完的事工,安慰并协助灵命甚浅的教会。等情况稍稳定了,提摩太和西拉才赶赴哥林多与保罗会合。三人常为如何带领训练那些风雨中的教会及初信的门徒而不断讨论、迫切祷告。由于三人都无法抽身前往探望,保罗只好为了第一封书信去勉励他们。第二封信则在数个月后,保罗还在哥林多,听说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将他的第一封信误解为主再来的日子已迫在眉睫,现存的社会即将解体,所以即刻写信去纠正澄清。
在这两封书信里,使徒费了相当的笔墨讲述主二次再来。神子的再来,是激励每个基督徒勤奋尽忠、贞洁自守、得盼望安慰、持守节操美德的根本动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著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
在这两封信里,基督徒生活的动机,盼望基督再来的成分多于基督的内住;荣耀的盼望多于十字架;主亲自的显现重于后来书信所强调基督在凡事居首位的主题。信的未尾,他叮嘱教会要儆醒谨守、预备主荣耀的再来。比较之下,他后来写的书信所涵盖的立场要比先前的广阔多了。
哥林多前书一一一保罗在以弗所住了三年,最后一段时间,从亚波罗及革来氏家的人口中,听说哥林多教会有分争结党的事情,十分痛心。加上哥林多市的风气败坏堕落,那一小群信徒渐渐抵挡不住邪风逆流,而有妥协苟同的趋势。后来又接到教会托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送来的信,提到教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难处,征询使徒的意见。保罗得知这些令他痛心疾首的消息,恨不得亲身赶去排解纠纷、匡正败坏的风气。但是他将受到怎样的接待呢?而且当时以弗所的情势甚乱,他必须留守岗位,无法脱身。在左右为难之际,他只好在圣灵的引导下,为了这封实际而立论精辟的书信,给后世的教会提供了宝贵的钴砭,启示世人如何将福音的原则应用于复杂的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等问题上。这封信由提多亲自送到哥林多。信中仍然涉及主的二次再来;但除此之外,还提及末后的亚当的崇高立论,以及圣灵向属灵的人所启示、眼不曾见、耳未曾听、人心所想像不到的奥秘。
哥林多后书—一以弗所的暴动闹得风风雨雨之际,使徒日夜焦心等候提多带回音讯,告知哥林多教会的反应。被逐出以弗所之后,他到特罗亚去,以为会遇到提多,却失望了,心里更是焦急,立刻赶赴马其顿去寻他。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外有争战,内有惧怕」,身心灵遭到极大、打击。幸好提多及时赶到,带来哥林多教会悔改哀恸、思念他、被他的信激励的好消息,才稍得安慰。他立即为了第二封书信,差遣提多及另一位弟兄赶紧回覆。
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所有书信中最流露真情至性的一封。在信中他毫无保留地披露心迹,肝胆相照地把个人内心的爱恨好恶、对信徒的期许、挂念、深情表露无遗。「凡事都是为你们……所以我们不丧胆。」后期书信对基督徒生活的属灵透视,也在这封信里出现。在圣灵的光照引导下,他的笔尖透露出他越来越享受隐藏在主要的丰盛生命。虽然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耶稣的生命却常在他的身上显明出来(四11)。如今他不再凭著外貌认基督了,而是透过灵的体验;在主爱的不断激励下,学习舍己,穿上复活之主所赐的新人(五14—17)。不管遭遇多少患难、穷乏、困苦,在永恒的灵界里,他都已得充分的补偿(六4一10)。虽然肉体上的那根剌时时折磨他,但神的恩典够他用,反而使这弱点成为得力的来源(十二10)。
加拉太书——紧随提多之后,保罗又回到哥林多,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三个月。但是在享受主内肢体团契之乐的同时,从加拉太传来的坏消息却使他忧心仲仲。他听说那里的信徒信仰变质,很快就离弃「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一些犹太教徒渗透到教会中,声称代表耶路撒冷的正统教会,诋毁保罗的使徒身分,质疑他的权威,并坚持外邦人必须行割礼,遵从利未记的法律。
这是个关键性的时刻。假设犹太人的主张得逞,基督教会势必萎缩成犹太教的一支,五旬节涌流的基督教会命脉及事工,必消失在拉比学说的沙漠中。外邦的基督教会受到考验;世人的盼望危在旦夕。保罗为此焦心忧愁、大发义怒,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在加拉太书里,措辞严厉,驳斥散播异端之徒,谴责那些引诱加拉太信徒离弃基督要之单纯与自由的阴谋分子:「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在激动的情绪下,保罗的思绪仍是清晰而强有力的,而且刺激他更深入探讨以前不察的属灵奥秘。迫于情势的危急,异端邪说气焰的嚣张,保罗更勤奋地挖掘基督里的丰盛宝藏。圣灵引导他领悟:犹太民族的真正根源,不是摩西,而是亚伯拉罕;不是西乃山,而是亚伯拉罕的帐棚。亚伯拉罕在未受割礼之前就蒙召;他因信称义,早在接受犹太礼仪的前三十年,就蒙神悦纳。这个新发现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地意义重大。从那一刻起,保罗被提升到另一更高的新领域。他的立场更坚实,足以抵挡犹太教派的攻讦,证明凡相信的外邦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都是应许之约的继承者。
罗马书一一在哥林多住了一些时候,使徒的心思转移到当时最大的都市罗马。他希望能尽快去拜访当地的教会,并著手准备一系列的讲章。在圣灵的启示下,写出所有书信中哲理最深奥、逻辑组织最缜密清晰的一封书信一一给罗马人书。
在这封书信里,就和加拉太书一样,不仅清楚阐释因信称义的伟大真理,而且强调信徒与基督合一,及基督内住的重要性。他声明我们是藉神儿子的死而与神和好,因它舍命,我们才能得救。所以我们是靠藏于基督耶稣里的丰盛恩惠过得胜的生活。当他谈到与死而复活的主联合,靠主从老我的捆绑中释放,言词之间透露激跃的神采。他与基督已完全合一,甚至能感受到基督为信徒代求那种说不出的叹息。他甘心乐意地献出自己的肢体,作抵挡罪的武器;因他已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如今活著的,不再是他,而是基督在他里面活。他的生命就在于信神的儿子,因基督爱他,为他舍己。十字架不是称义而是成圣的手段,矗立在现在的他和过去的他之间:而神的儿子则藉圣灵住在他心中掌权。
腓立比书一一一这封书信不含一点辩证的成分。前几封信的辩护已驳倒诋毁他的人,压制了制造纠纷的仇敌。如今身陷罗马的牢狱,即使各地教会仍有分争结党的事,也无法远渡重洋,穿透牢门,传到他耳中。神那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著他的心怀意念。从这平静安宁的心田所涌流的,就只是对腓立比教会那批亲爱的朋友深湛而温柔的思念与关切。
对主再来,得永生的盼望,仍是他心目中的晨星。他是天国的子民,盼望在天上与他的救主相会。但他也开始想到以自己的死来荣耀主的可能性。他知道神的旨意最美善,他已从主学会舍己谦卑的秘诀。以巴弗提把腓立比教会爱心的馈赠带来给他,他立刻为了这封充满爱与感激之情的信托他带回。
歌罗西书一一保罗第一次被囚于罗马,后期前来其所赁之屋探访的人当中,有一位是歌罗西教会派来的以巴弗,他也代表老底嘉及希拉波立——座落在小亚西亚莱克斯谷(Lycus)的两大城——的弟兄,向保罗问安。以巴弗向使徒透露:有一新奇的异端刻正迅速扩展,袭击小亚西亚一带的教会。
这派虚妄的基督教哲学认为在罪人与神圣的神之间有一道鸿沟,惟有透过神秘的桥梁,人的祷告才能上达天庭,神的祝福也才能降临人间。但这套理论完全凭空想像,其神秘哲学全然虚妄,因为即使最高的天使或灵,与永恒的神之间仍有无限辽阔的距离,除非造物主亲自跨越鸿沟,所造之物无法接近造物之主。
要对付这套荒谬的哲学,圣灵向保罗揭示了在基督里更深、更广的丰恩;让使徒领悟主升到权能者右边的完整意义。他认清一切执政、掌权、天上地下所有的造物、鬼灵,都臣服在它脚下。它是万有之主,万王之王。他管理一切,充满一切,维持一切。「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为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它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西一16,二10)。
在这同时,他相信自己与复活之主联合的信念也更肯定;对主的内住也更有把握;对永生的盼望更充满荣耀。因此假使他必须蒙召,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他承受的职分,岂不就是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将历世隐藏的奥秘显扬在外邦人当中一一这奥秘就是基督在人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推基古弟兄负责把这信带给歌罗西教会,并将另一封信转达以弗所教会。
腓利门书—一从主人腓利门家逃跑的奴隶阿尼西母,可能在匮乏中到使徒所赁之屋求助或在罪恶的场所被传福音的同工寻获,在保罗的感召下重获新生,如今成了他所亲爱的弟兄。腓利门是保罗熟识的朋友,而且在账务上似乎有往来(18一19)。保罗把阿尼西母送回去,并附一封求情信,以期他能获得主人的宽恕。
这封信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徒静候神的爱克服一切难处的耐心和信心。在他认为,阿尼西母在神的眼光中,是个完全的自由人;但基于礼貌,他不便干涉主仆的纠纷,只有存祷告的心指望腓利门能被神的爱感动,看待阿尼西母为主内的弟兄,主动还他自由之身。在他未能甘心行此善学之前,保罗不愿插手干涉,他必须把阿尼西母送回去。保罗处理这件事的原则,足以作我们解决各样难题的借镜,凡事留待爱心慢慢化解。
以弗所书一一这封书信重申主耶稣之国度、主填满神人之间的鸿沟等重要的观念。保罗以无比生动、有力的文笔,陈述信徒与基督的死、复活、升天、掌权联合的真理。他并且把教会形容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把这比喻刻划得淋漓尽致,不过这封书信最特殊的要默在于它十分强调夫妻、父子、主仆闲的人际关系及家庭生活。
早先,由于生活的重压,又无圣灵启示的确据,使徒似乎认为婚姻生活的难处多于甜蜜(林前七);但在后来的几封书信里,他却极推崇婚姻,把它比成主和新妇和谐相爱的美丽结合。和当时的人看法迥异的,他认为维系婚姻的秘诀乃在强者为弱者舍己一一丈夫为爱妻子而多作牺牲。妇女不是男人的奴隶或玩物;男人应该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身一样,毫不自私地爱顾妻子。
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一一一保罗获释之后,重访爱琴海畔的众教会。在旅途上他写了这两封书信,劝勉两位年轻的宣教士如何教导、牧养教会。信中涉及许多处理实务及家庭问题的细节。保罗不惮其烦地反覆强调如何把信仰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的问题及职责上。「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提前四8:多二11一12)。
提摩太后书一一一写此信时的保罗,年岁已长,胸襟见识都臻于通达圆熟;然而亲朋爱徒都睽膈远离,孑然一身,苍凉孤独;更难堪的是御寒的冬衣、心爱的书卷都不在身边,单薄的身体在寒窖中抖缩;漫漫长日,度日如年。他渴盼能再见到属灵的儿子提摩太,特意为此信催促他赶紧上路。此情堪怜,却又凄美、合乎人性。在孤寂的呼声之外,仍散发坚忍勇气及信心的光辉:他深信主已保全他所交付他的,同时他也已守住主所交托他的。保罗最后提起如椽之笔,以无比慈祥的信息为一连串的书信勾勒了完结之篇。斗大的字体道出语重心长的祝福:「愿主与你的灵同在。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
保罗的书信就像铅版,无数的翻版都是由此复印出来。只有神能算得出究竟有多少人因接触他所写的这些字句,受了他的教,而成为他的荐信,「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一直到主再来的日子,还会有无数可歌可泣、荣神益人、得胜崇高的篇章,因使徒保罗这些神圣的启示谱写出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Archives

May 2006   June 2006   December 2006   January 2007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